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,在这个过程中,爸爸妈妈要不断学习、不断更新自己,知道一些基本的规律和办法,才能收到更好的成效。
今天大家跟父母朋友推荐10条黄金教育法则,一块儿学习一下,相信会对每位父母受益菲浅:
第一条黄金法则:鱼缸法则
心灵的成长需要自由
一家公司里,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缸里,好几年了,居然还是那样小,于是大家觉得,这鱼就是这种小个头。有一天,鱼缸被打破了,由于一时找不到鱼缸,于是,就把他们养在院子塘里。没想这类鱼居然疯了似的长的非常大。
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,人更是这样。大家常常帮孩子作出选择,选择学校,选择衣服,选择玩具等等,大家常常帮孩子作出回答。因而,孩子没选择,没考虑。所以,他没革新思维,也不会有太多尝试。你可以让他学到不少常识,你却没办法让他举一反三,也没办法让他有更好的想像力。
第二条黄金法则:罗森塔尔效应
对孩子进行积极期望
罗森塔尔是20世纪美国的心理学家,皮格马翁是古希腊神话的主角。
这个效应,指的是一个积极的期望带来积极的结果的效应。在皮格马翁神话里,他是赛甫路斯的国王,也是位雕像家。他爱上了我们的一尊美女雕像,他期待她能同意她的爱。他的执着的爱,感动了爱神,于是雕像活了,成了国王的老婆。于是有了今天的赛甫路斯人。
神话终归博人一笑。而罗森塔尔的试验,却得出了这个效应。他对两组随便组合的学生分别给予积极和消极的评价,后来,果真就是那样的积极或消极的结果。积极的期望,其实就是一种外面的支持。
在人的心目中,家人、朋友是这种支持力量的核心,家人、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。在你挫折的时候,无论是孩子,还是大家成人,对这种力量都很期待。反过来,缺少这种积极的期望与支持,他就变得消极,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。
第三条黄金法则:强化定律
培养好习惯
人的习惯是被培养的,无论是有意识的,还是无意识的。而事实证明,一个好的习惯,会叫人走向成功,或者拥有好的心态。
有一个鲸鱼实验。科学家有水里放一堵玻璃墙,鲸鱼和实物各放在一边。刚开始,鲸鱼猛烈的撞击着玻璃,后来它终于发现,那是不可能的,所以,一段时间后,它不再撞击了。后来科学家把玻璃墙拆了,然而,鲸鱼还是如有玻璃墙的一样,只在自己那边活动。
人的行为正如这个故事一样,在一段时间或一些重复的历程后,就被固定起来,就形成了习惯。研究表明,21天就足以形成一个习惯。当然,假如要改变一个习惯,也跟这个习惯形成的时间有非常大关联,改变会更难,要花费更多时间。所以,大家要重视孩子的细节,重视引导。一个好的习惯,就是一笔财富,他会享受一生的。
第四条黄金法则:狼性法则
培养孩子的好奇心
如何培养好奇心呢?假设一个公园,没假山或房屋屏障,没曲折的道路,大家从外面就能一览无遗,那你就不会对它有多少兴趣。相反,正是有了这类,大家才原意进来了解一下。这就是好奇心。在教育界,有一个抽签教学法。学生对原有些学习内容容易厌倦。因而学习就变得消极。
在日本的铃木老师的学生里,这样的情况也正在发生。
寅次是位聪明的学生,他学什么曲目都比其他人快不少掌握。因而他不愿再多加训练。铃木老师了解,这对他将来能否成功非常重要,没得到巩固的课程,最后都没办法学到更好。正由于此,他对他的学生使用的抽签教学法。将所有曲目编号,每堂课,让学生都随机抽一个曲目。如此,寅次由于是自己参与了这个游戏(也等于参与了老师的教学,而事实上,这所有可还是在老师的学会之中,由于结果达到了),因而也更努力地训练。
人对事物的好奇心是容易变化的,这也就不难讲解一个人在同一个岗位做的越久,越难出成绩;婚姻的七年之痒问题;爱情的浪漫问题等等。同样的事物,加以变化,有时带上些游戏成分,结果就会变成积极的方面了。
第五条黄金法则:梦想法则
孩子的成长需要梦想
在比尔老师的课堂里,他布置了如此关于将来理想的作文。罗伯特同学描绘了一个200亩牧场,与在这个牧场里纵马奔驰的状况,并为我们的设想画了一幅牧场图。比尔老师给了一个F的评价(即差的评价)。罗伯特满怀期望,却没得到好的评价,他问了老师。老师的回答时,太不符合实质。由于罗伯特的爸爸只不过一位驯马师。他需要罗伯特重做一份作业,就能给出一个好成绩。罗伯特考虑再三,并没那样做。多年来,这个F作业,就成了勉励他的动力。多年将来,他果真拥有了200亩的牧场,当年迈的比尔老师来参观时,比尔老师泪流满面,要了解,他差一点就毁了一个孩子的梦想。
在一个关于你长大了想干什么的调查中,92.7%的学生是读一个很大学,找一份好工作;仅有7.3%的学生是周游世界、到外星球工作等回答。那样大部分人的想像力到哪儿去了呢?
在一个实验中,主持人在黑板上用粉笔画了一个圆,问大伙是什么。机关干部没作出回答,而是望向在场的上级,局长回答:没经过研究,不可以随意回答这个问题;问到大学中文系学生,他们哈哈大笑,拒绝回答这个白痴就了解的问题;问到中学生,一尖子生回答是零,一个调皮生说是英文字母O,却遭到老师的白眼;最后问到小学一年级小学生时,孩子们争先恐后回答:是月亮、是乒乓球、是烧饼、是老师发怒时的双眼。这个实验的题目被命名为人的想像力是如何丧失的,很贴切。
当年的神话故事嫦娥奔月,现在已经达成。没不少失败的尝试,哪来今日的神话呢。当大家给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时,不要急着教他如何去做,你仅需告诉他应该做成什么样就好了,必要地做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。至于办法,让他们去想好了。而在这段时间,大家仅需鼓励再鼓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