毋庸讳言,一段时期以来,少数教师收礼、吃请等腐败行为,已成为百姓的心头重负。这不只叫人民教师“学高为师、德高为范”的好形象受损,而且让“办好人民认可教育”成了一句空话。因此,教育部初次发布专门文件,设立6条“红线”对教师收礼、吃请说不,这无疑是一件顺民意、正师风、利教育的好事。
父母为什么百般“讨好”教师呢?无非是想搞点特殊化。网友一针见血的回答,或略显偏颇,但不无道理。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,传统上非常重视有来有往。因此,送礼物收礼也就成了最能表情达意的交流方法,亦是情感联结的要紧纽带。只是,与常规的“有来有往”不同,父母与教师之间的礼物馈赠,总是都是单向流动,“只有父母送,难见老师回”。从经济学角度看,对父母而言,这显然是“亏大了”。问题是,这门“亏大了”的送礼物,仍有这样多的父母乐此不疲地去做。送礼物上门的父母,无非期望老师能对自己家里的孩子“特殊照顾”或“高看一眼”,如在平常教学中,能给孩子更多的鼓励,在评优时能给予“政策倾斜”的关怀。这类“有礼”的父母,与其说是尊师重教,还不如说是惧怕因自己“无礼”的小疏忽让自己家里孩子“被穿小鞋”,或让孩子变成了“老师遗忘的学生”。
更让人忧虑的是,在送礼物之风风靡的语境中,那些原本不计划给教师送礼物的父母,由于担忧陷入“其他人送我不送,势必吃大亏”,也无奈地跟风卷入进去,甚至“增值”送礼物。此前的媒体调查显示,6成父母“不敢不送礼物”,不怕老师记没记住自己送了什么礼,就怕老师记住自己没送礼物,正是这种“囚徒困境”心理的真实反映。送礼物风,除去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外,最大风险就是以“功利性”破坏了教育本身的平等性、纯洁性、公平性,给教育与社会带来很大伤害。
该是打破这种“潜规则”的时候了。综观此次设立6条“红线”,好像显示出教育部加大师德师风建设的决心之大,但正如网友所言,仅靠“一纸禁令”就想杜绝教师收礼乱象,恐怕还远远不够。类似状况在教育范围已有先例,譬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将“学生减轻负担”维系在一纸“减轻负担令”上,结果三令五申之后,表面上学生的课堂作业少了,可是不少学校玩起了“校内减轻负担、校外增负”的变通之术,学生书包的重量并未见丝毫的减轻。这样来看,期望通过一纸禁令就可以解决问题,有懒政思维之嫌。
“为政之要,贵在力行,重在履事。”笔者觉得,欲治教师“收礼风”,除去依赖教师自律及划定6条“红线”外,更要靠健全法律法规来根治这一“潜规则”病。一方面,要健全落实包含撤销教师资格在内的行政处罚规定。其次,可以借鉴海外成功经验,将教师收礼情节紧急者纳入纳贿罪的打击范畴。唯有这样,才能在教师群体中形成“见礼拒收”的环境,才能预防苦心设立的红线沦为“虚线”,才能还教育系统一片净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