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在刚刚过去的6月上旬,全国近千万高中毕业生,其中约十分之一,没出目前今年的高考考试考场上。参考人数连年降低的同时,弃考人数却渐渐攀升。过去被视为鲤鱼跳龙门的高考考试,现在在国人眼里,为什么不再看上去那样要紧?
由潇湘晨报联合大湘网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,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表示,假如生活重来,他们不会参加高考考试。“读了大学也没用”,是“弃考”的最重要缘由。但在专家看来,对不少经济条件不佳、成绩又不好的孩子而言,舍弃高考考试,一方面是出于风险避免的主动选择,其次,也隐含着没更好选择的“被迫”成分。
四分之一“弃考者”的无奈
“假如生活重来过,你是不是还会选择高考考试?”
面对这个问题,四分之一受访者选择了“不”。他们中的近八成,是八零后和九零后。
假如进一步细分,这个群体可分为读过大学和没读过大学两类。交叉剖析显示,有过大学历程的80、九零后,选择“不”的比率约35%,没大学历程者做出这一选择的比率,也高达31%。
“读大学没什么用”、“成绩不好,考个差大学,读了没用”,是对高考考试说“不”的受访者的两个主要理由。
去年,智联招聘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,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平均起薪2700元,低于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毕业生。
报告剖析了低学历者薪资反超是什么原因:高中及高中以下学历的求职者,其就业范围大多集中在对专业技能需要不高的初级及体力劳动职位。因为年轻劳动力增速降低,加上年轻一代打工者从事重体力、低端服务业的意愿减少,使得这类职位的就业缺口愈加大,人才供不应求,相对推高了薪酬水平。
除去薪酬,大学生的就业率也持续走低。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《2013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》蓝皮书显示,2012届的大学毕业生中,还有8.5%的人处于失业状况,约53万人。从2012年十月底至2013年4月上旬,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%,低于去年同期11个百分点;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为35%,低于去年同期12个百分点;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约32%,低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。
一方面就业愈加难,其次学费愈加贵。过去10年里,大学学费猛增近20倍,国民人均收入的增长只有4-5倍。
这类数据,让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邓克峰感叹“年代变了”。上世纪90年代末,还是高中生的他,被师长们反复灌输一个理念便是:读大学,是唯一的出路。
邓的父辈,那些上世纪50、60年代人,是高考考试坚定的支持者他们当中的近八成表示,假如生活重来,会选择高考考试,尽管他们绝大部分都没读过大学。
“在他们那个年代,高考考试对生活有着决定性的意义,”邓克峰说,“挤过这根独木桥,就有了稳定的工作、很好的收入和相当的社会地位。”
读大学现在已成“风险投资”
邓克峰描述的那个年代一去不复返。今天,读大学已经从一桩稳赚不赔的交易,变成一项有风险的投资。不少人拒绝再踏上通往大学的独木桥高考考试,邓克峰说,从他们的原因,“读大学没什么用”、“烧钱太多”、“成绩不好,考个差大学,读了没用”等可以看出,决定性原因有两个:
一是学习成绩。能否考个很大学,非常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项投资的回报率。
二是经济条件。由于学费高、就业难,读大学已经变成一项有风险的教育投资。家境贫寒者对这种本钱高昂的投资的风险,比较敏锐,总是会选择回避风险,即舍弃高考考试;家境优越者则正好相反,甚至想进行超前投资出国念书。
调查数据部分佐证了邓克峰的看法。假如处在一个优越的家庭环境下,36.72%受访者会竭尽全力对待高考考试、视之为改变命的机会,23.44%的人会对高考考试持无所谓的态度。假设是在贫寒的家境下,选择这两种态度的受访者分别为48.05%和11.33%。
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张琦的研究方向是家庭教育投资决策。做课题期间,他接触过很多舍弃了高考考试的高中生。假如要给他们画个像,张琦感觉应该是如此的:
一类出生在城市,家境优越。爸爸妈妈要么对国内大学教育不认同,要么对西方国家非常向往,早早给孩子安排好了道路出国留学[。这种孩子,约占总数的20%。
另一类出生在农村,家境不好,学习成绩只能考个专科学校。他们的爸爸妈妈会想,与其掏空家底读个找不到工作的差学校,还不如早点出来打工赚钱。这种孩子,约占总数的70%-80%。
张琦的察看,与邓克峰的“高考考试风险投资论”暗合。他提醒,需要注意到的是,家庭经济情况差的孩子,总是也处于教育资源薄弱的区域,如农村、中西部欠发达区域。他们不只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,在冲刺阶段也有政策劣势能推荐的名校招生配额,远不如北京、南京这类大城市,以至于出现了“同样分数,在老家只能上专科,在北京能上重点”的怪现象。
“不少主动舍弃高考考试的家庭和孩子,表面看来是避免风险的主动选择,但换个角度看,更像是无奈的被动为之。”张琦说。
公众如何看呢?
30.08%的受访者觉得,舍弃高考考试的人数逐年增长并不是坏事,这说明挤独木桥不再是唯一的选择,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。而觉得这不是个好现象的受访者占33.79%,理由是,不少人是“被迫”舍弃的,考不上,读不起,毕业了也找不到好工作。
[察看]
“教育资源应给农村孩子更多公平”
讲述: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张琦整理:记者袁树勋
几年前,温州有个中学过去创下过一个纪录,一届高中毕业生近200人,有七成舍弃了高考考试,选择外出打工。后来我去温州调查,发现选择舍弃的基本是农村家庭,大多是这么一个想法:孩子成绩差,读个专科也没什么用,还不如早点出来赚钱。即使是这么一个历来“重商轻学”的地方,只须孩子学习成绩还可以,家庭条件不算太差,也不会随便让孩子舍弃读大学。
学习成绩是个人的事,但假如农村孩子考大学常见比城里孩子难,那样,大家就该深思,是否大家的教育政策出了问题。
中国社科院有个调查数据,说是2002年全社会的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多亿元,其中用在占总人口数不到40%的城市人口上的投资占77%,而占总人口数60%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%的教育投资。这意味着,农村孩子能享受的教育资源不足,在面对高考考试时,他们处于常见劣势,也就非常不错理解了。
假如说小学、中学的教育设施、师资力量,让农村孩子输在了起跑线上,那样高考考试政策的地区差异,则是赤裸裸的歧视。一个山东文科考生,考500分,只能上个专科,去北京考,能上重点本科。为何?由于北京高校多,它给北京配的人均招生名额,是山东的很多倍,考取困难程度自然低很多。
以前,大学生还是天之骄子的年代,农村孩子为了“跳龙门”,还能忍受这类不公。但这类年,读大学的ROI愈加低,不少农村孩子干脆舍弃了高考考试,好比运动员开赛前群体性退赛,表面上是主动选择,事实上,有被迫为之的成分在里面。由于比赛规则太不公平了,他们非常了解,在这种规则下,自己根本比不过其他人。
假如这类问题得不到解决,那样“龙生龙,凤生凤”将成为弱势群体逃不掉的梦魇,社会公平进步也将成为一句空话。